1.台南孔廟
文廟在過去,象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文教中心,所以,在今天,什麼地方曾建有文廟,即表示這個地方已深奠中華文化的根基。
座落台南市南門路的文廟一般均稱為孔廟, 是全台灣最早建築且最具有歷史意義者,鄭氏于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來台灣為光復神州,對抗異族等久遠打算,需培植人才 永曆十九年齡西元一六六五年)鄭氏參軍陳永華乃倡議建孔廟,興國學,聘請敦品勵學之士,一粒文化種子在此深深埋下子,康熙廿三年(西元一六八三年)分巡臺廈道周昌,台灣知府蔣毓英修建,規模稍具,殿中懸康熙御筆萬世師表,定名為台灣府學,光緒十五年(西元一八八九年),改台灣府學為台南府學,其中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同治間,增修十二次,民國六年再大修。
文廟之崇祀及修繕,正象徵儒家仁愛精神永不磨滅,人倫大道的必須保持,而其每項建築更富有深刻的歷史意義與教育意義,中國五千年道統之儒家精神在此更是表露盡緻,故文廟可說是中國文化光榮的表徵。
台南孔廟 是聞名的古蹟,加以每年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聖誕之日必遵古舉行盛大祭典,保存中國古風,實為台灣獨有之風格。
(1)位序主從
臺南孔廟是格局為標準的左學右廟,前殿後閣的三合院,有三進兩廂,也是全臺唯一有泮宮石坊的文廟。右廟的第一進為大成門,清朝時左右設有名宦祠與鄉賢祠,第二進是大成殿,供奉孔子牌位。第三進是崇聖祠。左學為明倫堂和文昌閣,堂前原有兩廊,分列六藝齋、後建教官廨舍及齋廚,東邊建朱子祠,朱子祠在日治時期毀壞。
(2)陰陽調和
屋脊上鳥狀的東西稱為「鴟梟」,相傳是一種兇惡的鳥,
因為聽了孔老夫子的教誨,所以乖乖排成一列。
燕尾旁圓筒狀的東西稱為「藏經筒」,又稱「通天筒」,
象徵孔子的道德文章
(3)布局成勢
孔廟建築群的屋脊,沒有繁複的堆砌裝飾,自成美麗莊嚴的天際線
(4)文化符碼:意義與象徵符號
置於儀門邊有鏞鐘與晉鼓,置於大成殿前丹墀上的有編鐘、編謦與特鐘、特磬,發出不同高低的聲音。在大成殿前又有柷、敔、琴、瑟、搏拊、兆鼓 鼓等及壎等古樂器。柷是一種箱形樂器,形方如斛,上廣下狹,擊之可發聲。敔是一種虎形木彫樂器,備有凹凸之齟齬,刷之可發聲。搏拊為一種小鼓,以手拍之,用以節樂。兆鼓 鼓也是一種小鼓,下有柄,墀柄搖動,旁耳可以自擊而發出聲,用以導樂。壎是一種上銳底平有如柚子的圓形陶瓷樂器,表面有孔,以口吹之,可發樂音。
另外,像編鐘,以金屬鑄成十六枚,分為上下二層同懸,它的大小不同,敲之可發出不同高低的聲音。編磬則以璧石作成曲形板,十六枚,上下分為二層懸吊,敲之依其大小發生不同聲音。
禮器方面種類甚多,有龍杆、燈、爐、斧、鉞、扇、繖、籈、爵及福胙盤等,在祭孔大典時,每種禮器之使用與樂聲相配合,且持禮器的禮生走路要五步一頓,舉止恭敬。
2.大甲文昌祠
創建於清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正殿主祀文昌帝君,她是大甲地區過去的義塾,為當地崇揚文教的重要所在,其造就大甲不少的人才,功不可沒
(1)位序從主
為三開間、兩進、兩廊帶左右護龍的四合院祠宇建築。
第一進山門是擔廊形式,三段燕尾翹脊,筒瓦屋面。
第二進文昌祠為主祭文昌之神,是為保文運、興教化之所。
護龍與中央祠宇間,有廊道及天井聯繫,供學子課讀及活動之用。
(2)陰陽調和
自然環境制式化的象徵,屋脊屬水的山牆
木結構精神:榫接組合、斗拱系統
(3)氣韻生動
讓人感覺幽靜莊嚴,庭中草木青蔥,而有自然美
建築結合自然景觀,也是一座結合書院與廟宇的複合建築,列入國家第三級古蹟保存。
(4)布局成勢
布局成勢重視倫理尊卑
正殿台基屋頂的高度最高材料講究外觀宏偉,以表現其地位重要。
講求中軸對稱,強調左右對稱
建築象徵意涵:牆體分隔頂堵、身堵、腰堵、裙堵
重視裝飾:木雕、石雕、磚雕、彩繪、剪黏、交趾陶
(5)文化符碼:意義與象徵符號
本剪黏位於三川殿屋脊,將士左手持旗,右手提球,取其諧音代表,「祈求」。
本剪黏位於三川殿屋脊,將士左手持戟,右手舉謦,取其諧音代表,「吉慶」。
台語吉祥話是這樣說的:「石鼓摸高高,回去給你子孫中狀元」、「石鼓摸圓圓,回去給你大家賺大錢」。
大門神像為秦叔寶、尉遲恭將軍。兩側之官宦手捧帽者曰加冠,捧鹿者曰晉祿,合稱為加冠進祿,意即升官發財;宮娥手捧花者曰捧花,捧爵者曰奉茗,合稱為富貴吉祥。
3. 黃舉人宅
(1)位序主從與布局
黃舉人宅為完整三合院,正身五開間,左右有護龍, 外牆由土埆、板磚、木構混合建成。
屋頂是木架構,唯有正身還保有使用台灣瓦, 左右護龍改用日式水泥安全瓦,原建築是清
代光緒三年(一八八四年), 此外正身內部四扇格扇頂板木雕窗,刻有琴棋書畫雕飾,有
古樸典雅之美。
大木架構的金爪筒透雕、樑柱上的鳳凰雀替,都相當精緻。入口的頭門採
馬背式屋脊, 上有「薰南挹長」字樣,也是一大特色。更難得的是,這已經是宜蘭縣內唯
一留存的舉人宅。
(2)陰陽調和
屋坡就傳統建築而言應分為「前為陽後為陰,前為短後為長,前牆高後牆低」,
此格局稱為吉第;是典型的閩南式三合院「一正身、兩護龍」的組合,四周的圍
牆以鵝軟石作為基座,上頭再以紅磚砌牆,樸實而典雅的外表,並沒有太多的刻
花裝飾。
進入黃舉人宅這一傳統的正身護龍厝(也稱正身伸手厝),首先印入眼簾的是門前的「
長挹南薰」的匾額, 這塊匾額的意思是說「永遠享受著和煦南風的吹拂」
大門入口有點小,主要是為了防禦之便,門邊的牆腳上有個開口:「這個洞就是給家犬
進出的,傳統大戶人家是很講究禮儀規範。」 看著那個小小的洞口,忽然聯想到春秋戰
國時代的雞鳴狗盜之士,都是真實的紀錄。
(3)氣韻生動
本身建物外,周圍圍繞著綠意與湖泊,產生了自然美、有機美,讓人生活在建築物裡,
心曠神怡之貌。
走入正門後則在門前看著門外的水塘,然而這水塘可不是隨意開鑿,而是具有相
當實際的功能, 第一:整座大宅坐北朝南,水塘在前有調節溫度的作用。 第二:能夠當
成消防的水源。第三是見水就有財,有富貴生財的意涵。 但是因為有財也怕漏財如流水
,故此大門的階梯可不能正對著水,要稍稍左偏或是右偏一點, 確保財富入家門而不漏。
(4)文化符碼/意義與象徵符號
正廳的門外,這稱為「凹壽」,是指在主要的廳堂入口處內縮,讓屋簷下有走廊, 因為
這讓上方的壽樑外露,所以稱為凹壽。這和一般傳統的建築將空地設在廳堂內不同, 主
要是為符合宜蘭多雨的氣候,主人、客人搭乘轎子而來之際,下轎的時候就不會淋濕。
看看上方那紅色的壽樑後,再請各位看一下黃舉人宅中最閃亮的匾額「文魁」。 這塊匾額
是原有的古蹟,只是我們再用真正金粉重新上彩保存。而這塊匾額大有學問, 首先是文魁
的魁,是個少一劃的鬼,這不是寫錯字,而是匾額要掛在大廳上,有個鬼怕不利於子孫,
所以讓他少一劃不能跑出來。 再來文魁的意義是指舉人的名次,台灣在清代沒有出過狀元
最多就是舉人, 而文魁是指第七名到第八十七名的頭銜。這裡再告訴各位一個清代強調優
生學的特點, 若考上舉人要生十二位男丁,稱為十二少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