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設計美學精華 : 數值系列與意義系列
1.數值比例
2幾何系列:對稱、對比、平衡
3.幾何構圖:構圖術
4.時間系列:韻律、漸層、和諧、調性
5.文化符碼:柱式與神話(守護神)
-----------------------------------------------------
最後的晚餐
作者:李奧納多·達文西
年份:1495~1498年
地點:米藍的天主教恩寵聖母
類型:蛋彩/石膏、樹脂與乳香脂
現藏:恩寵聖母,米蘭
重要性:1980年被列為世界遺產
一般都以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作為文藝復興極盛時期的起點,這幅壁畫完成的時間約在1495至1498年間。
為了呈現出每位門徒的形象,達文西將這戲劇性的一幕安排在一個大型食堂裡,讓聚集在長條桌一方的耶穌及其門徒都能面對觀眾,傳神的刻劃出每位門徒在瞬間所顯現的驚異又複雜的表情。
幾何系列:對稱、對比、平衡
耶穌坐在正中間,他攤開雙手鎮定自若,和周圍緊張的門徒形成鮮明的對比。耶穌背後的門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頭上彷彿一道光環。他的雙眼注視畫外,彷彿看穿了世間的一切炎涼。最後的晚餐的畫中窗外顯示是白天,因此被人列為疑點之一。
時間系列:韻律、漸層、和諧、調性
高4.6米,寬8.8米,畫面利用透視原理,使觀眾感覺房間隨畫面作了自然延伸。為了構圖使徒坐得比正常就餐的距離更近,並且分成四組,在耶穌周圍形成波浪狀的層次。越靠近耶穌的門徒越顯得激動。
幾何構圖:構圖術
畫面的構圖以耶穌為中心向兩旁展開,就像一個等邊三角形,再以高低起伏的人物動作形成三人一組的四個小三角形,使畫面顯得協調平衡又富有動態感,同時確立了文藝復興極盛時期高度理想化的構圖原則與表現手法。
達文西還運用正確的透視法成功呈現出「最後的晚餐」中的立體空間構圖。畫中食堂兩邊的牆與天花板上一格格的嵌板都向後退,創造一種景深的效果,最後集中並消失在耶穌頭上後方的窗戶,這一點正是整個壁畫的中心點,也是視覺的焦點。窗戶的光線極其自然的落在耶穌的頭上,形成光環的效果,完美的表達了耶穌的神性,可說是透視法極其成功的運用。
文化符碼
「最後的晚餐」壁畫取材自聖經馬太福音第26章,描繪耶穌在遭羅馬兵逮捕的前夕和十二門徒共進最後一餐時預言「你們其中一人將出賣我」後,門徒們顯得困惑、哀傷與騷動,紛紛詢問耶穌:「主啊,是我嗎?」的瞬間情景。唯有坐在耶穌右側(即畫面正方左邊第四位)的叛徒猶大驚慌地將身體往後傾,一手抓著出賣耶穌的酬勞、一個裝有三十塊銀幣的錢袋,臉部顯得陰暗。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雕塑家-貝尼尼
﹝Gianlorenzo Bernini﹞﹝1598 ~ 1680﹞
貝尼尼是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義大利藝術家,雖然他最著名的作品都是雕刻,但其實他也是一位天才建築師、畫家、製圖家、舞台設計師、煙火設計師,甚至也是一位劇作家。在雕刻方面,他將皮膚、衣服縐折的觸感表現的栩栩如生,此外,他也改革了半身肖像、噴泉和墓碑。他可說是影響了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的藝術風格。
1620年代,貝尼尼建造了聖畢比亞納教堂﹝Church of St. Bibiana﹞的正面,這是他的第一件建築作品,也因為如此,教宗烏爾班八世﹝Urban VIII﹞便邀請他設計聖彼得大教堂長方形會堂的頂蓋。貝尼尼一生總共替七位教宗設計他們的教堂。
不論是建築工程或是雕刻,聖彼得大教堂可說是貝尼尼的代表作,在這教堂裡,他又替教宗烏爾班八世和教宗亞歷山大七世﹝Alexander VII﹞雕刻了他們的墓碑,他以立體的人形雕刻代替了傳統式的墓碑,這也是貝尼尼突破傳統作法的作品。
貝尼尼的另一件作品,《聖彼得寶座》﹝The Chair of Saint Peter﹞,置於聖彼得大教堂的半圓形壁龕,這個作品以大理石、青銅雕刻,陽光透過金黃色的卵形窗戶照射在座椅上,更顯的教宗的神聖,現在這件作品成為聖彼得大教堂的重點景觀。貝尼尼是第一個意識到光線對於雕塑重要性的人,《聖德瑞莎的幻覺》﹝The Ecstasy of Saint Teresa﹞這件作品便充分的表現出光線對於雕塑的影響。
貝尼尼的其他的作品還包括梵諦岡羅馬教皇的公寓到聖彼得大教堂的通道、聖彼得廣場著名的半圓迴廊,還有拿佛納廣場﹝Piazza Navona﹞ 的《四河噴泉》﹝Fountain of the four rivers﹞。
年份:1648 ~ 1651 年
名稱:四河噴泉﹝Fountain of the four rivers﹞
類型:石灰華,大理石
地點:拿佛納廣場,羅馬﹝Roma﹞,義大利
幾何構圖
從四河噴泉的四個人來看,有四個具有張力的表情,由四個面向組成一個作品。四河噴泉的所湧現的強烈生命力,也像貝尼尼本身,像一團火球般的充滿活力與熱情,而其愛情也如火焰一般猛烈。
幾何系列
從平面看整個噴泉是以垂直線為對稱軸作為對稱造型,雖然每個人物高低不同,也造成平衡感。
時間系列
四河噴泉的四個巨人,筋骨粗壯、肌肉豐滿、表情不一,由高到低排列,等距的構成,由四面都可看見,在晚上的燈光掩映之下,隨著泉聲不絕的流瀉,似是有著不同的躍動,帶來強烈的立體感,是噴湧不息的生命力,整個作品具有韻律和協調性。
文化符碼
四河噴泉位於由古羅馬杜米仙大帝所建跑馬場原址改建的拿佛納廣場﹝Piazza Navona﹞之上。在此,貝尼尼利用人物、石穴、動物和原有的方尖碑創造了四組大理石人像,分別代表歐洲的多瑙河、亞洲的恆河、非洲的尼羅河以及美洲的拉普拉塔河,在諸神旁的石穴中則有代表諸河之動物,全組雕刻充滿了巴洛克動態之美。


《蒙娜麗莎》(義大利語:La Gioconda;法語:La Joconde;英語:Mona Lisa)是文藝復興時代畫家李奧納多·達·文西所繪的麗莎·喬宮多的肖像畫。
數值比例
它是直接畫在白楊木上的,此畫面積不大,長77公分,寬53公分。
幾何系列
達·文西使用金字塔結構來將畫中的女士簡單而充滿地放置在畫中。她的疊在一起的手構成金字塔前方的角。她的胸部、頸部和面部煥發出與她的手同樣的柔軟的光芒。這些有機部分的光芒的變化顯示出肉體的豐滿和柔潤,包括上述的笑容。
時間系列
達文西在1502年(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創作《蒙娜麗莎》,並根據瓦薩里(Vasari)的記載,這幅畫耗時4年完成。
文化符碼
最近有學者指出蒙娜麗莎之所以看起來似笑非笑是因為達文西應用了眼睛的錯覺。眼睛的中心部位一般對較為亮的區域敏感,而邊緣則對較暗的區域敏感。人一般確認笑容時主要是靠嘴唇和眼睛的形態特徵判斷。而達文西就是利用了蒙娜麗莎嘴唇形成的陰影。當你盯著她的眼睛時你不會忽視她的嘴和眼睛,就會覺得她在微笑,而你盯著她的嘴時你會忽視她的嘴和眼睛,就會覺得她沒有在微笑(怪誕心理學)。